单日售罄的首批10只科创债ETF在7月17日集体上市,最终合计募集289.88亿元。
2025年国内ETF发展已迈入快车道,ETF总规模于近期突破4.4万亿元,年内多次刷新历史新高。值得一提的是,截止7月14日,年内新发ETF数量和规模均超去年全年。
南方基金指数投资部表示,指数化投资的发展有望结构性重塑A股市场的定价逻辑。从市场流动性维度来看,指数型基金的被动跟踪属性或强化成份股的流动性溢价,纳入主流指数的个股因资金被动配置需求增加,估值中枢可能系统性抬升。
“中国权益ETF总规模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居前,但是截止2024年底占其股市市值仅4.5%,占其GDP仅2.5%,远不及美国、欧洲、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华夏基金数量投资部高级副总裁鲁亚运如是说,目前,国内政策正培育长期投资环境、鼓励长期资金入市,将有利于ETF市场进一步发展壮大,同时ETF的发展也为长期资金提供了低成本、风格稳定的投资工具,营造了稳定、透明的股市环境。
今年1月,监管部门相续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对公募基金、指数编制机构及相关服务机构提出了明确要求,在营造“长钱长投”环境、推动公募基金主动投资与被动投资协调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南方基金指数投资部认为,被动资金的配置逻辑加速了资源向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领域集中。例如,科创50、碳中和等指数引导资金流向科技创新、绿色经济等产业,形成政策与市场的协同效应。同时,宽基指数对龙头企业的持续增持强化了行业集中度,头部企业凭借资金和资源优势推动技术升级与产业链整合,而细分领域的行业及主题指数则为中小型优质企业提供了增量资金的关注,上述分层配置机制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年内,ETF“吸金”能力同样惊人,宽基产品仍然是规模增长的重要主力军。截至7月15日,年内4只沪深300指数ETF净流入超过630亿元,5只单品超200亿元。
目前,中国公募基金行业正处于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型,站在公募基金规模突破 33 万亿、境内ETF已迈进 4 万亿的新起点。
上半年不少ETF展现出较强的赚钱效应,人工智能、机器人、银行、医药等领域轮番登场,其中港股医药板块成最大黑马,包揽指数涨幅榜前十,截至7月15日,17只ETF涨幅超50%。
南方基金指数投资部则强调:长期来看,被动化带来的规模效应可能加速市场资金向头部公司集中的“马太效应”,但也需注意被动投资的同质化交易在极端行情下对市场波动的冲击。
目前,共有13家基金公司ETF管理规模超千亿元,其中,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华泰柏瑞基金、嘉实基金旗下的“巨无霸”宽基ETF领跑行业。
随着ETF高速发展,监管层也在同步完善风险防控体系。
7月4日,沪深交易所均修订发布ETF风险管理指引,8月1日起新规施行。从申购清单硬约束到券商分级监控,技术手段筑牢防火墙,让普通人也能享受机构级保护。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国泰海通证券认为,未来ETF投资时应当更加注重基金管理人综合实力、ETF流动性风险,并审慎评估操作风险。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新规在极端行情下会对套利乘数产生较大影响,资金周转效率较以往有所下降,需准备更多资金以满足套利要求。
业内人士指出,此次规则升级更是国内ETF市场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的关键转折。
文/许楠楠 编辑/徐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