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中华文化书院(同实书院)启动仪式举行,为大学校园增添了一处文化新标识,迈出了探索推行“马院+书院”协同育人模式,深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黔西南沃土办教育、推动文化传承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新步伐。
书院因何而建?
——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五个认同”教育的思想高地
说起书院,许多人都不陌生。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等声名远播。
巍巍万峰,浩浩盘江,悠悠书院,弦歌不绝。黔西南州书院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起源于清代,鼎盛于民国时期,以笔山书院和桅峰书院为核心,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时光流转,黔西南在弘扬书院文化与教育创新发展上下功夫,在研究和推进“真理本土化”、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上下功夫,赓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谱写当代华章,对当下文化建设产生着积极影响。
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于2004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由黔西南州原农业学校、水电学校、农机化学校、财贸学校、卫生学校、民族行政管理学校六所中专学校合并组建。作为黔西南州唯一高职院校,传统文化、古代书院教育精神如何与现代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求索的课题。
近年来,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书院化风育人作用,积极探索推进“马院+书院”协同育人,不断加强黔西南州文化资源传承弘扬、研究推广、转化应用,努力推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以古时风华开今之生面。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中华文化书院(同实书院)应时而生,也是对高等教育改革重点工作的积极响应与有益探索。




启动仪式上,宣读了《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中华文化书院(同实书院)实施方案(试行)》,为第一批书院聘用导师黔西南州教育工委副书记、州教育局局长王定芳,黔西南州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岑大明,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授杨振宁,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办公室副主任朱钰颁发了聘书。

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光武在致辞中,结合学院实际,从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思政教育改革、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多元导师团队建设等方面畅谈具体的举措构想和建议,期望书院成为培根铸魂的“大熔炉”,教师成为躬行垂范的“大先生”,青年成为知行合一的“新栋梁”。
书院将做什么?
——打造职业教育实践和匠人匠心精神的实践平台、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载体、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智库
在书院成立之际,首期交流研讨活动举行。在浓厚的氛围中,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彭光明以《同心思政,向新育人》为主题,分享了学院思政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探索,表示学院将坚持扎根民族地区,围绕“树职教思政品牌”的办学理念,打造“同心思政,向新育人”思政品牌,通过创新“三课堂联动”教学模式,深化“五育融合”实践体系,以“同实书院”为载体,结合学院的职业教育属性,打造一个兼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职业教育实践和思想交流的特色平台,构建“马院+书院”协同育人模式,形成一批马院+书院协同育人典型案例和生动实践。历练一批多元一体的教研团队,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技术能力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展现高质量发展新风采。

与会专家学者、聘用导师代表、教师代表立足书院建设目标,围绕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制度供给、构建协同机制、厚植文化底蕴等核心维度展开深入交流研讨,聚焦“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互促、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共育、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结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协同”等命题分享思路和方法,为创新改革理念、锚定了改革方向、明晰了改革路径发表真知灼见,共享理论研究成果,进一步凝聚书院建设的共识与合力。

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中华文化书院以“同实”为主题,秉承“知行合一、求实创新”的职教精神,既是教育场所,又是文脉传承、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更是人才厚培、文明实践的重要阵地。
未来,一系列文教品牌和文教活动将应运而生——
邀请学者专家等开展经典研读、文化讲座、非遗体验等活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以文化人、以德润身,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高地;
建设职业教育实践平台,将“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的理念融入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弘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依托黔西南州多民族文化资源,开展民族文化课程和活动,将民族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推动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搭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载体;
构建思想碰撞与学术交流中心,将黔西南州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素材,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教育、民族团结等主题,定期举办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共建“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形成开放、包容的学术共同体,实现跨界合作;
面向大中小学生开放,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职业体验、职业实践、创新创业等相融合,打造“1馆2园3品牌+N项目”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学基地。
以书院成立为新的起点,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将努力在“马院+书院”的“双院”育人实践中,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区域发展贡献力量。
多年来,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为指引,以“树职教思政品牌、立产教融合标杆、创文化育人典范、建科教融汇高地”的办学理念,秉承“崇德、敬学、强技、创新”的校训,坚持内涵发展与特色发展新思路,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扎根民族地区,服务产业发展,着力培养“技术为本、能力为重、匠心卓著”的高技能人才,已累计为地方培养输送了5万余名技术技能人才。
同时,着力在完善育人机制、工作载体、评价体系、育人范式等方面探索创新,思政育人硕果累累。先后获2025年贵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5项、2024年贵州省高校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优秀科研团队2个、2024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2024年贵州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近五年在思政类比赛中,师生获国家级、省级及以上奖励37项,1名思政课教师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贵州省职教名师”称号,3人获贵州省思政年度人物提名,1人获贵州省思政新秀,成功申报省级劳动教育优秀教学案例1个,获“贵州省劳动教育示范校”称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钱星星
编辑 段源兴
二审 张恒
编审 许邵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