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河套向未来④5家顶尖港校+66家创新机构,河套深港科创协同现“磁石效应”

时间:2025-08-09 20:43:00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张钧政

编者按:

“小河弯弯”蝶变“科创引擎”。国务院河套《规划》发布两周年在即,河套深圳园区以“一月一个样、一年大变样”姿态拼搏奋斗、蓬勃向新,锚定高质量完成规划第一阶段目标任务,发展建设捷报频传、硕果累累。深圳商报此次聚焦河套合作区产业发展新生态、新模式、新成果,推出“河套2周年产业观察”系列报道,试看粤港澳大湾区面积最小、年纪最“轻”的国家战略平台,如何从“规划蓝图”打造一片改革“热土”、创新“沃土”。

“一河两岸、一区两园”,深港协同是河套合作区发展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国务院《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发布2年来,河套深圳园区紧扣“建立高效深港科技创新协同机制”的第一阶段目标,以科创平台搭建和政策机制创新释放"磁石效应",不断吸引香港高校与创新机构加速集聚。目前,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5所世界百强高校已在园区设立10个科研平台,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吸引66家香港创新企业机构落地,共同推动深港产业协同新生态加速成型。

港校研究院齐聚:从实验室到产业的"跨越者"

在河套,香港高校及研究机构的科研布局已从基础研究向成果转化全链条延伸,成为深港技术协同的核心纽带。

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陈浩教授团队联合深圳市人民医院开发了世界上首个乳腺核磁共振多模态大模型,基于全国三家医院5205名患者的乳腺核磁共振数据训练而成,肿瘤良恶性判断准确率超90%,相当于5年以上经验放射科医师水平,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展现了"香港AI技术+深圳临床资源"的协同优势。

香港城市大学物质科学研究院(福田)则将实验室成果直接落地为示范工程,用939片电致变色智慧节能玻璃,组成河套深港合作成果转化中心南楼外立面幕墙,成为园区首个建筑节能示范工程,也是落地河套的香港高校中首个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示范工程的项目。打通了从高校实验室、小型试产到工程示范的链条,成为香港高校前沿技术在深产业化的典型案例。

与此同时,在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得到香港科技园公司孵化支持的创冷科技有限公司,潜心自研无电制冷专利技术,研发出可应用于涂料、薄膜等的多组分多尺度纳米颗粒材料,在相近成本下,实现比传统隔热材料多10-15℃的降温效果。立足河套,创冷科技融合香港研发技术与大湾区产业链优势,构建起完善自主生产和供应体系,业务已覆盖全球近30个国家和地区,落地超200个项目。

两年来,河套充分挖掘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超级联系人的巨大潜力,联手香港持续打造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平台。其中聚焦生物医药优势产业,与香港园区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协作平台,包括位于深圳园区的“国际临床试验中心”和位于香港园区的“国际临床试验所”,联动国家药监局药品、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形成“三中心一所”的生命健康产业战略协同新格局,推动药械审评、检查、临床试验等规则与国际接轨。

政策机制创新:深港产业协同的"催化剂"

把“一国两制”优势转化为产业协同动能,河套加力推进一系列突破性政策,为深港科创要素流动扫清障碍。

在通关便利方面,开通河套合作区与香港科学园、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的“点对点”直连跨境巴士专线,单程通勤效率提升30%,形成便捷高效的“半小时科研圈”,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资源深度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海关总署印发支持河套十项措施,河套建设发布公共ERP系统,已有20家企业试点使用,可实现"提前申报、快速验放",科研货物、特殊物品、仪器设备等通关效率大幅提升。

资金流动方面,推动“科汇通”试点落地,帮助5家港资科研机构共510万元科研资金顺利汇入,解决外资非企科研机构开办资金账户难题。完成科创企业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深圳园区企业累计获批1000万美元外债额度,成为全国首单放宽企业准入资质的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业务。

产业空间方面,立足现有口岸设施分布、土地空间条件、区域建设基础,通过“租、购、改、建”等方式加快原有业态腾退,推动口岸及周边片区改造,整备改造科研空间,建成13个专业园区,推动皇岗口岸货检区40万平方米土地加快释放,打造规划建筑面积超120万平方米的国际协同创新区,预计到2035年深圳园区整体科研及配套空间将超过300万平方米,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空间保障。

两年来,河套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战略优势、制度优势,让深港两地的科研机构、科创企业逐步从"物理集聚"走向"化学融合"。伴随越来越多创新“引擎”的启动,“弯弯小河”正成为深港产业协同的"样板间",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注入创新动能。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