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美术馆把展览做成了“能摸温度的日常”
艺术不用仰望,来就对了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肖舞 郑湘平
晨曦微露,湘江水泛着金光,坐落于湘江畔的长沙美术馆门前已有人排队。游客攥着攻略本,学生夹着速写本,奶奶牵着背画板的孙子——没人高声交谈,怕扰了江风。负责引导的工作人员边递导览册边笑:“上周有个武汉来的姑娘,为看三楼青年书家展,特意买了早班高铁票,说‘在网上刷到作品局部,不看原作总觉得缺点劲儿’。”

长沙美术馆的“细节杀”,藏着艺术温度
九时整,玻璃门缓缓推开,人群像细流般汇入展厅。一楼“湘楮掇英”展湖南近现代书画名家作品前,几位白发老人正凑着头看章法,有位爷爷还掏出放大镜,小声跟同伴说:“你看这个字的竖笔,藏着湖湘人的硬气。”二楼莫立唐专题展更有意思,穿校服的男孩蹲在《洞庭秋色图》前,对照手机里查的洞庭湖老照片,跟妈妈争论“画里的渔船是不是现在的样子”。美术馆管理员早见怪不怪:“常有观众带资料来‘考证’,我们都备着放大镜和参考图册,就怕他们看不过瘾。”
若说传统书画展是“慢品”,三楼“帖脉溯望”展就是年轻人的“狂欢”,展出的作品前,围满了举手机的观众,有女生边拍边说:“原来草书不只是‘看不懂的字’,还能这么玩。”展厅角落的互动屏前,几个孩子正用电子笔临摹,写错了还会弹出“这笔锋要像湘江浪,得有起伏”的趣味提示。美术馆管理员说:“这是我们跟美院学生一起设计的,开馆几天,光互动临摹就有上千人次。”
最让人意外的是五楼抗战主题展。老党员拿着相册,给年轻人讲自己父亲的抗战故事:“这画里的机枪,跟我爸当年用的一模一样。” 展厅出口的留言本上,有人写“原来历史不是课本上的字,是能透过画笔摸到的温度”,字迹青涩,却看得人眼眶发热。
“我们不搞‘高大上’的空架子,观众要的是‘能看懂、能参与、能记住’。”长沙美术馆(长沙文化艺术展览中心)书记、主任马芳说这话时,正蹲在一楼休息区,跟保洁阿姨讨论座椅高度——馆里的休息椅比普通座椅矮十厘米,“老年人起身方便,孩子也能坐着看展册”;展厅有免费饮用水,杯盖还印着当月重点展品的缩略图;就连导览标识,都特意加了卡通版,“上次有个三岁小孩,指着标识上的小画笔,自己找到了儿童体验区”。

长沙美术馆的公教,玩得暖还听得进意见
科技感也不玩虚的。去年“铜官感旧”沉浸展,不少观众为了“跟古人对话”,特意二刷三刷,有陶艺爱好者说:“以前看文物总觉得隔层玻璃,现在能‘上手’,比逛博物馆有意思多了。”不过美术馆管理员也坦言:“科技只是工具,上次有观众说科技设备再好玩,不如看原作的釉色真实’,我们后来就调整了比例,确保技术不抢内容的风头。”
公教活动更像“艺术大派对”。元宵节搞“画灯笼”,有奶奶带着孙女,用国画颜料画兔子;暑假的“小小策展人”活动,一群孩子自己选作品、写标签,还跟艺术家视频连线提问题;就连“艺术疗愈”,也不是“坐着听讲座”,而是让孤独症孩子用颜料涂画。有家长说:“我家孩子平时不说话,那天却指着自己的画,跟老师说‘这是湘江的太阳’。”
不过也有“翻车”的时候。去年有个油画展,因为灯光太亮,有观众反映“晃得看不清笔触”,馆里当天就调整了灯光角度;还有次学术讲座,专家讲得太专业,台下观众都在低头玩手机,后来他们就加了“观众提问环节”,还请专家用“大白话”解释,效果好了不少。
“我们不怕有问题,就怕观众不说。”美术馆管理员指着墙上的意见箱,“上个月有观众说‘想带宠物来看展’,我们正跟兽医沟通,看能不能搞‘宠物友好日’,不过得先确保不影响其他观众。”
把“高雅殿堂”变成“常来邻居”
黄昏时分,湘江水被染成橘红色,美术馆里依旧热闹。一楼展厅,有情侣在画前合影;休息区,几位老人在讨论上午看的书法;出口处,工作人员正给观众发下月展览的预告单。有观众说:“以前觉得美术馆是‘高雅场所’,来了才知道,这里有烟火气,也有真滋味。”
如今的长沙美术馆,早已不是“小众打卡地”。开馆八年,累计参观人次超三百万,线上展览浏览量破亿。马芳说:“我们想让艺术像湘江的水,流进每个人的生活里,不用刻意追求‘高大上’,只要观众来了能说‘下次还来’,就够了。”
暮色渐浓,美术馆的灯亮了起来,透过玻璃门,能看到里面的人影,像一幅流动的画。江风拂过,带着墨香与咖啡香,让人想起那句话:“好的美术馆,不是让人仰望的殿堂,而是让人愿意常来的‘艺术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