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崆峒论剑展雄风 武脉绵延续新篇——二〇二五年“崆峒杯”全国传统武术邀请赛侧记

时间:2025-07-24 10:25:00

(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成龙/文 杨昕/图)7月20日至23日,“全国武术之乡”平凉迎来了一场武林盛会——2025年“崆峒杯”全国传统武术邀请赛暨甘肃省传统武术锦标赛。来自全国17个省(市)区的222支代表队、6300多名武术精英齐聚崆峒山下,在为期4天的赛程中,用拳脚诠释热爱,以切磋传承文化,为夏日的平凉增添了一抹刚健豪迈的色彩。

7月23日,参赛队伍在集体器械比赛中。

赛场竞技:拳脚之间显真功

赛场之上,不同年龄段的运动员构成了一道独特风景。孩童的一招一式虽显稚嫩却透着认真,老者的拳脚间尽是岁月沉淀的沉稳。从个人项目到集体对练,从传统套路到短兵交锋,日均3000余人次的参赛规模,让赛场时刻充满活力。

7月23日,运动员在集体器械比赛中行云流水般的表演。

中华武术风格多样,崆峒武术“道法自然、刚柔并济”的特色尤为突出,运动员们的招式既有开山裂石的刚劲,又有行云流水的柔韧。少林拳的勇猛、武当拳的灵动、太极拳的舒缓,在赛场轮番上演,展现着中华武术的多元魅力。

7岁的袁温来自平凉慧武·武术俱乐部,他表演的初级长拳三路舒展大方、节奏鲜明。“能在家乡参加这样的比赛,我特别自豪。”这个从小喜欢武术的孩子,用清脆的声音说出了对武术的热爱,也道出了继续努力、迈向更大舞台的决心。

7月23日,运动员在集体器械比赛中的精彩镜头。

兰州理工大学教练袁嘉卉带着12名队员首次踏上平凉的土地,就被这里的热情感染。“赛场设施完善,氛围特别好。”她口中的队员们没辜负期望,拿下两金三银的成绩,将学校的红柳精神带到了武术赛场。

公正护航:细致保障促公平

裁判团队的表现同样亮眼。总裁判长李永刚带领团队严守规则、公正执裁。“平凉的场馆保障是历次甘肃省传统武术锦标赛中最好的。”他的评价不仅是对硬件的肯定,更是对赛事组织工作的认可。

从器材检查到赛程调度,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工作人员的心血,为赛事公平公正保驾护航。

7月23日,参赛队伍在集体器械比赛中的精彩瞬间。

赛事组织工作的严谨细致体现在各个环节。从赛前的器材调试到赛中的流程衔接,再到赛后的成绩统计,工作人员各司其职,确保赛事高效运转。这种专业的办赛水准,让来自各地的参赛人员都感受到了平凉作为东道主的诚意与能力。

交流传承:以武为媒结情谊

赛场之外,交流从未停止。平凉武术传习所的白世杰带着两个孙女参与其中,孙女白夙曦既是运动员也是志愿者。“这是平凉多年来首次举办全国性武术赛事,能让崆峒武术被更多人知道,我打心底里高兴。”白世杰的话语,道出了许多本地武术爱好者的心声。

7月23日,参赛队伍在集体器械比赛中。

来自甘肃宕昌的杨如琪教练,带着27名运动员感受着平凉的热情。“场馆好、环境好、美食好,下次有机会一定再来。”他的感慨并非个例,许多外地参赛者在比赛间隙,走进崆峒山感受“道源圣地”的灵气,品尝平凉苹果、红牛等特色美食,让武术之约多了几分烟火气。

7月22日,运动员在集体太极拳比赛中。

运动员家长王鹏多年后再到平凉,惊叹于这里的变化。“场馆建设太棒了,发展太快了。”他希望这样的赛事能多办,让孩子们有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

硕果累累:赛事落幕意未尽

7月23日,随着各项赛事的结束,颁奖仪式如期举行。近万枚金、银、铜牌各有归属,“最佳武德风尚奖”“优秀组织奖”等荣誉实至名归。平凉市武术协会、天水市武术协会等10个单位获优秀组织奖,兰州市武术协会、定西市武术协会等10个单位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张雅蓉等9人获赛事工作突出贡献奖,李绍成等28人获武术发展贡献奖。

7月22日,运动员在集体拳术比赛中。

这些奖牌和荣誉,不仅是对运动员技艺的肯定,更是对他们传承武术文化努力的褒奖。赛事的成功举办,彰显了甘肃深厚的武术底蕴,传承了武术文化,为甘肃武术发展打下了基础,也推动了平凉乃至整个甘肃的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

7月22日,小运动员在集体拳术比赛中。

赛事虽已落幕,但留在运动员心中的,是赛场上的拼搏记忆,是与各地武者的深厚情谊,是对崆峒武术的全新认识。而对于平凉来说,这场赛事不仅打响了“崆峒武术”的名片,更让“问道崆峒·康养平凉”的文旅品牌深入人心,为这座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武术的传承,从不局限于赛场。“崆峒杯”的举办,就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将不断扩散,让中华武术的魅力在传承与创新中愈发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