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前,种了10多年的栀子树上,雪白的花瓣凋落,枝头上果实累累,频频迎风点头。
“实验室在这边!”清脆的声音远远响起,湖南岳阳市屈原管理区海泰栀子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莉,从绿荫小道走来。小道两旁,是一棵棵比人还高的栀子树。
她口中的实验室,是合作社的栀子种苗培育基地,建在农村、服务农民,集引种、科研、育苗、培训于一体。这里聚焦洞庭湖区湿地林木良种创制,其中最重要的作物就是栀子。实验室里,染色体室、高压灭菌室一应俱全,光培室的一排排架子上,整齐排列着培养皿。
栀子在岳阳最是寻常。杨莉打小成长在屈原管理区凤凰乡,每到春夏时节,遍地栀子开出白玉般的花朵,空气里浸润着淡淡清香。
栀子花好看,栀子果可以提取天然色素栀子黄,作为原材料有一定市场。2011年6月,杨莉带着凤凰乡附近村民发起成立合作社,却发现本地栀子品种效益不高。为了选育良种,她走访多地。2013年,合作社与中国林科院签订合作协议,建起栀子种苗培育基地,共同研制新品种栀子果。
“给农业插上科技翅膀,才能选育出合适的品种。”杨莉说,与普通品种相比,实验室培育的种苗给了大家很大惊喜。这些经细胞培育成长的种苗,取名叫“林海一号”,它们生命力旺盛、存活率高、免疫力强、抗病毒性强,还能减少虫害发生,有效防止品种退化。
后来,合作社又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等科研院所支持下,发现除天然色素外,栀子果还富含藏红花素,在药用方面有巨大价值。“‘林海一号’所结栀子果藏红花素含量达2.2%,而一般的栀子果藏红花素含量不到0.5%。”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亮生说。
此前,栀子作为一种生长较为缓慢的苗木,幼苗移栽成活率低,制约了规模化发展,也影响农民种植意愿。“我们不断改进管培方式,将幼苗成活率从20%左右提高到80%以上。”杨莉介绍,幼苗在基地生长2—3年后,农户移栽的栀子苗存活率超过90%,极大缩短了挂果见效周期。
目前,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发展超万亩栀子基地,实现年产值约1.5亿元,还带动4个省份近5万户农民,种植栀子面积超20万亩。“我们以合约形式保底收购,确保农民跟着合作社有稳定收入。”杨莉说,2024年,签约农民人均增收6000元。
未结黄金子,先开白玉花。走出实验室,走向广阔种植基地,在漫山遍野、满目皆翠的栀子丛中,杨莉和她的合作社员们,憧憬着今年秋天又是一个丰收季。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24日 07 版)
本报记者 申智林